磐安欢迎来到磐安信义居!

2022药博会特别报道│ “草根+科技”会长出什么? ——中药科技进步的磐安实践

更新时间:2022-11-02 09:14:08

1918

来源:磐安融媒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再次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传统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是浙产道地药材最重要的主产区和集散地。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磐安调研时指出:“中药材是磐安的最大优势,中药材产业是‘生态富县’的重要依托。”指引如春风化雨,经过多年耕耘,磐安中药材在数字赋能、质量兴药上碰撞出“草根 科技”的火花,助力中医药从一株“小草”成长为一大富民支柱产业。

image.png

“立足田间地头,深耕科研一线,用野外调查、田间试验夯实中药产业数据。”这是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中药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盼深耕中药科研领域的感悟。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道出了他从老家安徽赴广州求学,而后选择来到山区磐安的坚定与执着。

小时候,王盼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伤风感冒后,喝下几碗熬制的汤药,就能很快痊愈?中药材的神奇铭刻进了他儿时的记忆里。带着这种好奇,他研究生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磐安,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药用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应用研究工作,积极投身药用资源保护数字化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中药材搭上数字快车。

image.png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2020年,我县成立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王盼任技术部部长、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研发上,探寻助推磐安“草根 科技”协同发展新路径。王盼的理想与热爱,正是磐安的呼唤与期盼。

磐安是“磐五味”道地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业是最有发展前景和希望、最具创新基础和基因的产业。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经济总量占全省0.17%的磐安,中药产业产值在全省、全市占比达9.5%和59.4%;全县中药材产值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11%;全县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1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悠久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国药材之乡”声名远播。然而,磐安中药产业也面临着大而不强、道地无地、优质不优价等诸多困境。

突破困境,涅槃重生,在中药作用不断凸显的今天,磐安有责任更有能力扛起振兴中药产业的大旗。2018年,磐安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使用。四年多来,我县以综合体建设为契机,在“科技兴药”上成果颇丰:引进大院名校16所,整合科研服务机构11个,形成了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团队、企业研发中心组成的科研服务体系;三年累计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项目67项,争取财政经费1812万元,企业投资超5000万元;开展道地药材标志性成分及性状特征研究,参与制定浙产道地药材团体标准14项,建立包含158项标准的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开发中药健康类新产品110余种……

image.png

在去年召开的全县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大会上,我县明确将“打造全国中药产业生产研发新高地”写入《磐安县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中。不久后,“科创中国”赋能地方行的首站落地磐安,主题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从更高层面上对磐安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剖析和指导。在同年举行的中医药创业创新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人才又贡献了数十个中医药相关项目,涵盖现代微生物技术、中药质量检测、康养服务等多个领域,为磐安中医药科研、推广、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中药配方颗粒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榜额1000万元;“磐五味”标志性成分及性状特征提取与道地药材标准制订专家挂牌200万元……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中药材卡脖子难题上,磐安建立“揭榜挂帅”机制,企业挂榜发布、政府牵线搭桥、人才挂帅攻关“三方联合”,实现“磐五味”研发突破,振兴磐安中药产业。

image.png

浙江大晟药业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培育基地里,一排排白色架子上摆放着培养盒,一株株冬虫夏草已经破土,即将进入采收期。“通过科技手段模拟冬虫夏草在高原的生长环境实现工厂化培育,这样的成功案例,全国只有两个。”博士后曹剑的言语中充满自豪,“一年虫,一年草,虫、草滚动培育,目标是明年开始批量化培育。”

从2010年开始,大晟药业就下决心攻克冬虫夏草工厂化培育难关,组建30余人的研发团队,陆续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科技攻关。车间全封闭模拟高原的气压、气温、湿度等环境,泥土、饲料都是从高原运来的。

image.png

大晟药业的工厂化培育虫草,是科技加持中药材产业的生动例证。近年来,我县以“江南药镇”为主平台,引进培育康恩贝、一方制药等一批医药行业龙头企业,汇聚产学研合作、科研教育等众多中医药高端要素。现在,全县有中药生产企业249家,通过药品GMP认证的饮片企业7家,承担省级以上中医药科技项目23项,为全省最多,初步形成了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康养产品俱全的中药制造产业体系。

远山如黛,云雾似幻,秋雨浸润下的新渥,药香阵阵。每年的10月前后,是新渥街道药农的农忙时节,药农们都在忙着播种浙贝母。

image.png

翻耕、整平、开陇、放籽、覆土……52岁的陈红动作行云流水,毫不拖沓,这是她种了20年贝母练就出来的。“种好药材能致富,这是总书记跟我们说的。”陈红清晰地记得,2003年6月初,她在人群中听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宅口村留下的殷殷嘱托。当年,陈红和丈夫马群就将自家的5亩地全部换种成中药材,之后扩大到10亩、20亩,今年又到东阳租地将规模扩大至30多亩,年纯收入达二三十万元。

image.png

“现在规模化种植贝母,高科技帮了大忙。”陈红手指田垄边的一盏盏像小路灯的设备,“紫外线诱虫灯省去了驱虫的麻烦,种出来的中药材更生态。”

陈红指的高科技,远不止诱虫灯这一项。她掏出手机展示了一笔最近成交的订单,“还没种下去呢,明年的货就有人订走了。”数字化应用“浙药通”显示,一家中药企业在“云端”预定收购了1000公斤浙贝母。陈红滑动手机页面,种植基地照片、温湿度参数、产品检测结果等数据一目了然。

这是我县自主探索研发的中药产业大脑。在数字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下,围绕生态种植、规范加工、数字流通、全程追溯四个重点领域打造的这套数字化应用,入选2021年度省级数字经济系统第一批优秀地方特色应用、金华市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image.png


数字化改革东风给我们创造了系统解决瓶颈的机会,让我们在直面痛点、难点中有的放矢,全面谋划并推进中药产业数字化建设。在种植环节,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生态种植机制重塑;在加工环节,通过“三共享”体系规范整个加工流程;在流通环节,通过质量追溯确保中药材从源头开始一直到生产加工流通全流程进行追溯监管,有针对性地更好服务药农、药企和药商,全面提升药材质量。在数字化的“浇灌”之下,中药产业在磐安“老树开出了新花”。

如今,磐安的中药材种在地里、长在“云”上。今年上半年,我县在去年数字化改革成果基础上,经迭代升级和增量开发,上线了中药产业大脑。全县7.26万亩中药材种植地块、4.8万余户种植户信息,以及主要中药生产企业的数据已全部上“云”。

image.png

通过中药产业大脑,占磐安三分之一人口的中药产业从业者正聚合在一起,告别“单打独斗”。在算法和数据分析的支持下,全县对中药产业的政策、科技、金融等支撑得以精准通达,产销两端实现无障碍精准连接,中药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得到了提升,实现优质优价。

此外,我县通过对药材赋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药材全域全流程质量追溯。以数字化手段将过去主要在市场流通环节的药材质量监管,拓宽到种植、加工、流通多维度全链条监管。

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已从一株“小草”渐变成为百亿级强县富民产业。磐安作为山区26县之一,立足县情,坚持中药材“一县一业”,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坚持数字赋能、质量兴药,以数字化改革引领中药材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应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山区实践样板,走出一条“生态富县、生态富民”之路。


热门专题
热门楼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