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欢迎来到磐安信义居!

民心所盼我们不能不创

更新时间:2022-05-24 09:15:28

9978

来源:磐安融媒

“这是我们村‘微改造、精提升’的一块内容,增加了夜景之后,夜晚也有了新玩法。”朱红是灵江源村三亩田自然村谷种民宿的老板娘。从江苏扬州嫁到磐安的这三十多年时间里,她见证了三亩田从温饱到小康,再到携手奔共富的跨越。刚搬进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小别墅”时,那种兴奋的感觉令她至今难忘。

image.png

“我们接待了数以万计的游客,谁也想不到三亩田原先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聊起几十年前的村容村貌,已经当了三十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鲍先进感慨不已,“是‘绿水青山’成就了今日三亩田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秉持“生态富县、生态富民”战略,三亩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生态农业,从原先的“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的贫困村,发展成如今的“口袋富,脑袋富,家家都是小康户”的富裕村。三亩田依托美丽的乡村风景,开发生态农业、高端民宿等休闲旅游项目,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还吸引城里人前来休闲观光,吃上了“旅游饭”。优美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三亩田的“金名片”。


image.png

最近这段时间,鲍先进十分忙碌。同属于灵江源村的马家坑自然村也已经开始新农村改造,该村也将沿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拆除、统一建设、统一安置”的“五统一”模式,打造第二个“三亩田”。“人员腾空和房屋拆迁工作已经顺利展开了,过几天就要破土动工。”鲍先进仰起头,手指村综合楼,“这楼顶,我们还要构建‘星空书屋’,届时,喝喝茶、看看书、数星星,美得很。”除此之外,游步道、观景台等景观工程也同步上马。77岁的陈宝琴说:“我们相信鲍书记,最近,他天天到马家坑来,灵江源和三亩田搞得这么好,我们也期待能早日住上新房子。”

image.png

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幸福感。今年,平安磐安建设迎来18周年。早在2020年,磐安已连续15年被评为平安县,成功捧回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从平安鼎、平安铜鼎、平安银鼎到平安金鼎、一星平安金鼎,每三年上一个台阶,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百姓对平安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创新平安磐安建设的体制机制,成为不断取得成效的关键。

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长治久安之路?“建设平安磐安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县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绝不是凭一日之功就能实现的,更不能一劳永逸。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回望“夺金”之路,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份安全感,来自干部群众的悉心守护。仁川镇黄余田村两委干部杨光辉每天都要到村子里去转转,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第一时间上传上报。这样的习惯,身为颗粒网格员的他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小问题不及时整改容易变成大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防患于未然。”

发动全社会参与基层治理,扩充网格员、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群防群治,是平安磐安建设的关键之举。遍布各个乡镇、村庄的网格员、志愿者、社会组织通过手机APP,将情况逐级上报,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分析、流转、指派,问题基本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这种基层治理新模式已全面推行:数万个全科网格,成为覆盖全域的信息收集端;综合信息指挥室成为高速运转的“处理器”;四个功能性平台则是有力的处理终端,及时有效处置各类事件。这一新模式,就是希望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


提升文化服务

打造精神共富新高地

近期,县城新兴街的浙江之心·心意馆内,常常有人慕名前去打卡。开业以来,前来阅读和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座集便民休闲及公厕综合体为一体的建筑成为了磐安的文化新地标。

image.png

image.png

去年以来,我县在“微改造、精提升”工作中,大力探索以“图书馆 旅游”模式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服务,将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向车站、景区、民宿、乡村延伸,打通了“有书没人,有人没书”的公共文化服务痛点,通过导入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满足市民们更高的精神需求。

image.png

如今,文化正有机融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尖山镇湖上村两层楼的青简石屋常常举办诗歌诵读、文化沙龙、观影分享、文学采风等活动。不仅如此,作为农家乐集群村,湖上村里许多民宿都办起了图书角。在玉岑山居,一家融书店和图书馆于一体的“三连思想库”书店,收藏了众多优质读本,吸引了众多城市读客;在盘峰榉溪,“杏坛书院”的古朴气质中散发着儒学的浓浓韵味;在安文街道云山社区,“云山书屋”成为村民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散落在田野上的书香民宿、乡村书院、农家书屋等公共阅读空间,成为一座座“文化粮仓”“精神富矿”,点亮了乡村百姓的希望和梦想。

随着乡村旅游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不单单满足于青山绿水,而是希望通过走读乡村,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融入这里的文脉肌理。

来到仁川镇方山村的乡村特色馆,馆内展板上陈列着当地生动的红色故事。馆内分为婚俗和农耕两个部分,虽然简单,但陈列的犁、耙、锄和婚俗用品都来源于生活,十分接地气。方山村是我县人口较多的村庄之一,过去也是出了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内的乡村特色馆是大家出钱出物全力完成的。村干部和百姓捐出古家具、老农具,其他人志愿劳动,男的干重活,妇女做细活,仅用了6万元。目前,受疫情影响,外来参观游客比较少,但却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image.png

双峰乡大皿村的宫灯馆、心意馆、美术馆、农耕馆、计量博物馆和小吃馆,冷水镇朱山村的红色记忆馆,尚湖镇的印染馆、非遗展示馆,方前镇的戏曲馆、脸谱馆、土酒文化馆……眼下,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乡村特色馆。尽管面积不大,装修无华,所列物品也多寻常,但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几乎代表和浓缩了当地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目前,我县先后建成了48座乡村特色馆。如今,这些特色馆如同一颗颗明珠,点亮了藏在深闺人未知的非遗文化,也催生了一个个美丽乡村的美丽经济。


热门专题
热门楼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