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7-27 14:18:23
3124来源:磐安新闻
斯人已逝,大山无言,村民有誉。
▲外井坑村全景 外井坑的山,高大连绵,那里有他开荒植树时洒下的汗滴;外井坑的水,清波如镜,曾经留下他辛劳的身影;外井坑的人,勤劳善良,茶余饭后传颂他开田垦地和新农村改造的“壮举”。他叫叶贤庭,方前镇施家庄村外井坑自然村人,曾担任外井坑村党支部书记三十多年。如今,他虽然已去世22年,但在老百姓的心中,他是永远的好书记。 1925年,叶贤庭呱呱坠地,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娃。父母希望他有才有德,光耀门楣,所以取名贤庭。叶贤庭不负众望,读书名列前茅,写得一手好字,急公好义,乐于助人。外井坑村地处偏远,但凡有人得了急病,叶贤庭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帮助抬到十公里外的四协公社治疗。 1949年,24岁的叶贤庭光荣入党。由于有文化,1950年,叶贤庭被招进四协公社工作。为了减轻父母生计压力,一年后叶贤庭辞职回村务农,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外井坑村是磐安、天台、仙居三县交界地,离方前镇13公里。当时,外井坑村(大队)有10户人家、38人,只有十亩水田八亩旱地,人均耕地极少。加之旱地贫瘠,庄稼收成很差,村民吃不饱,常常挖野菜充饥。解放前,全村有九人外出当长工,两人外出讨饭,多名孩子在外当牧童。 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现状,向荒山要效益,向河滩要田地,让村民不愁温饱成了村支书的第一要务。叶贤庭几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开垦荒山。本村仅有的那点荒山眼看就要开完了,他寻思良久,想出“借地增粮”的主意:与其它村协议,帮助外村开垦荒山,开出的山地先由外井坑人无偿种两年,两年后归还给相关村。他先后向五个村借过荒山,最远的涉及十公里外的外田石村。一山又一山地开荒,叶贤庭带领大家开出上千亩山地,除了种粮,他还种树。有些村民有意见:地要还人家,你干嘛还种树?叶贤庭耐心解释,我们不能只知道索取,种树是为了保持水土,这个百年大计不能丢。 ▲烧悬崖取石遗址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风靡全国,这与叶贤庭开田造地的“第一要务”不谋而合。在叶贤庭的号召下,只有15名正劳力的外井坑村改滩造田干得热火朝天。劳力不够,就半劳力上、小孩子上。今年62岁的叶良茂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他只有8岁,一放学他就往改田的溪滩跑,开心地帮助父母捡石头,比他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作为半劳力还要挑石头。有些怀孕的妇女也来帮忙,直到临盆前夕才罢休。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来到河滩,在地上铺上破衣服,让孩子爬着玩耍,自己就去挑泥了。白天不够,黑夜凑。今年75岁的叶良兴是叶贤庭的儿子,当时他是队里的会计,负责算账与记工分,对队里的出工情况一清二楚。主要干部带头干,月亮当太阳,火把当汽灯,外井坑人向黑夜要白天。有时候,大伙儿晚上11点才歇工,睡两三个小时后又摸黑到河滩干活。几年来,许多人连续多年在改田中过大年。叶贤庭的孙子说,他的童年就是在改田中度过。叶贤庭一家四口正劳力全上阵,是村里投入人力最多的农户。在他的带领下,四名服刑回来的村民干活非常积极,一天都没落下。在改田造地中,叶贤庭边琢磨边干活,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提高劳动效率。砌坎没有石头,村民用火烧悬崖再“剖石”的土办法来开采,成功开采出上千吨石头,砌成的田坎总长2公里。外井坑的山体上,至今留有深深的沟壑,那是战天斗地的历史见证。后来,叶贤庭冒着生命危险学会“放炮”技术,老百姓自制土炸药,加快造田步伐。没有泥土,村民就上山挖,一趟又一趟,村民挑来十几万担泥土。由于使用太频繁,他们的畚箕几乎半个月就要更换。现年84岁的叶贤步时任大队长,是做篾好手。他白天干活,晚上编畚箕,多年下来,为改田造地提供2000多双畚箕。没有泥工,村民自己学着当“泥瓦匠”。上百斤的石头要抱上高高的田坎,叶贤庭、叶贤步的衣服两三天就被磨破了,妻子来不及补,两人就赤膊上阵,上身被烈日晒得多处脱皮。许多人磨出了水泡,出现血肿,但还是不管不顾继续干。冬天,冷水刺骨,砌坎的人赤脚下水,在水中砌石,冻僵了就稍微活动一下继续赶工。 “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叫荒滩变良田”。四年苦干,外井坑投工六千多工,平均每个正劳力或半劳力投工四百工,每年近40%的时间投入造田。在那悬崖峭壁之下,在那荆棘丛生、大石嶙峋的溪滩里,外井坑人硬是造出五块田、12亩土地,人均耕地排名一下子从四协公社末位跃升至前茅。从此,村民告别饥荒,走向了温饱。后来几年,尽管遭遇旱涝、蝗虫等灾害,但外井坑村的粮食产量仍然连年增产,结束了粮食不能自给的历史。 曾几何时,外井坑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1968年,叶贤庭受邀到山西大寨村考察,得到了“农民副总理”陈永贵的接见和表扬。1969年,叶贤庭到东阳参加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大会,他的交流发言赢得雷鸣般掌声。1971年,上级奖励外井坑村一台拖拉机,上千人来村参观学习。外井坑村在四协公社率先告别牛耕时代,拖拉机的轰鸣声响彻山村,一时羡煞了外村人。同年,叶贤庭被评为省劳模。1975年,外井坑被评为省级学大寨 “英雄大队”。 在解决温饱的同时,叶贤庭紧接着谋划改善村民居住条件。1963年,外井坑15户人家都“蜗居”在一个狭小的四合院内。当时,有的农户1.2米宽的床要睡三四人。房屋二楼的层高只有1.4米高,成人都要弯腰走路,一不小心头就会碰到横梁。叶贤庭动员村民拆房,在全公社率先开展全拆全建型旧房改造。1964年,一个全新的新村建成。22年后,外井坑人口增加到13户55人,房子又显得拥挤了。于是,叶贤庭领着村民开展农房扩建,让家家户户再建新房。村庄面积由此扩大了两倍,户均房子从1间半增加到了3间,最多的农户有八九间,村民由此告别起居拥挤的生活,外井坑成为公社里改善群众住房的标兵。 ▲1975年建造的人民大会堂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停步。当山外亮起电灯,外井坑人也渴望多彩的夜生活,渴望孩子不用长途跋涉十公里到外村读书。叶贤庭想群众之所想,1970年,他联合横路头、上山头、石研等7个村,花了3年时间建造了小型水电站,让7个村告别了煤油灯时代,点亮了生活。1975年,叶贤庭带领大家建造了二层的大会堂,一楼用于开会、做戏、放电影等,二楼办起村校。从此,孩子可以在家门口读小学与初中。 ▲上级奖励给外井坑村的拖拉机 叶贤庭抓经济也是一把好手。造房子砖瓦哪里来?为了节约开支,他带领村民办起了砖瓦厂,村里建房的砖瓦都由集体提供。搞建设的资金哪里来?叶贤庭又带领大家在村内和村外办起多个炼油厂,炼出的油产销两旺。1967年炼油3个月,收入1100余元,1968年增收上万元。这不仅解决了基本建设资金匮乏问题,而且增加了社员收入。 在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任上,叶贤庭一干就是30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被猎枪误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于是主动让贤,把村庄发展的重担托付给年轻人。1998年,叶贤庭因病去世。至今,村民还感怀他一心为公、为民服务的事迹。叶贤庭家分到的田地是全村最差的,儿子左眼因公受伤,接近全瞎,他没多报过一分钱。村民永远感念他战天斗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点点滴滴…… 百年小康梦,前仆后继功。多年来,外井坑人继承叶贤庭的遗志,践行“大寨精神”,三次拓宽通村道路,持续推进新农村改造,与兄弟村共同开发旅游,外井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
新房
浏览
卖二
手房
出租
房子
新闻
资讯
联系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