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欢迎来到磐安信义居!

闪耀的党徽——党员风采┃李茂华:甘当“老黄牛” 精耕“致富田”

更新时间:2022-01-19 15:22:09

2423

来源:磐安融媒

9月13日,受台风“灿都”强降雨影响,花溪景区内水位暴涨。“要跟游客交待清楚,台风天禁止下水。”安文街道花溪村党支部书记李茂华冒雨走访各农家乐、下水嬉戏点,叮嘱游客注意人身安全。



640.webp.jpg


刚过完70岁生日的李茂华,是一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名当了32年村支书的“老黄牛”。他经历了花溪从“村”到“景区”的跨越,也经历了从“老花溪”到“新花溪”的蝶变。


640.webp (1).jpg


现在的花溪村曾叫陈华坑村,下辖六个自然村,村民们靠山吃山以砍柴卖柴为生,山路小道勒住了村庄发展的脖颈。1987年,35岁的李茂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励志脱贫斩穷根,提出“要通路、通电,过上新生活”。为了处理与邻村的土地问题,他一连半个多月蹲在邻村做村民思想工作;为了加快造路进度,他没日没夜地扎在施工现场。“当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家上下一心,热情很高。”李茂华回忆起当年的造路场景仍感慨不已。

1998年,陈华坑全村完成机耕路修建,通上了电。在通路仪式上,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树枝所讲的一席话打开了李茂华的新思路,“陈华坑景色这么好,肯定可以吸引外面的人进来,你们爱护陈华坑的一花一木就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当时,李茂华对“旅游”这个词虽很陌生,但他相信刘树枝的判断——陈华坑的前景可期。


640.webp (2).jpg


2000年,陈华坑村迎来转机,成为我县首个景区,并正式更名为花溪村。旅游?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花溪人起初很不理解这个新鲜词汇,不少村民有疑惑,部分党员干部心里没底。“人气旺,财气旺。”李茂华则坚信,发展旅游把人引进来,村民们才能富起来。于是,他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开会,坚定大家的信心,同时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取得村民支持。


640.webp (3).jpg


事实证明,李茂华当初的坚持和努力是正确的。景区建成后,知名度连年攀升,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地游客前来游玩,村民们抓住商机,租草鞋、卖礼品特产,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5年后,花溪景区游客成井喷式增长,村民们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游客进来了,但不愿意住下来,因为房子太破旧,住宿环境差,服务跟不上。”李茂华回忆,花溪景区开业之初,路面坑坑洼洼,一路上还有很多村民搭建的小屋,猪圈、羊圈、露天粪缸等都安置在溪边,观感极差。


640.webp (4).jpg


2016年,花溪村迎来第二次蝶变——田里壁和石下两个自然村进行老村改造,同步启动花溪景区提升改造工程。李茂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老村改造和景区提升工作中,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他说:“村子面貌不改变,景区谈何提升,村民怎么迈向更好生活。”


640.webp (5).jpg


2020年4月30日,新生的花溪村和花溪景区重新亮相,丰富的旅游业态、多样化的民宿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住下了、留下了。李茂华介绍,改造前,村里的农家乐只有24家,年收入在5万到10万元之间。现在55家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田里壁和石下两个村村民户均年收入提升到20万元左右。

30多年精耕细作,李茂华这头“老黄牛”希望的“吃不愁,用不愁,钞票送到家门口;老也笑,少也笑,天天坐家把钱赚”的愿景,正在慢慢结出硕果。


640.webp (6).jpg


花溪人习惯把位于大盘山保护区缓冲区的田里壁和石下两个自然村称呼为下半坑,把栗树坞、石坑、金竹坞、杏株坞等四个位于大盘山保护区核心区域的自然村称为上半坑。在李茂华眼里,下半坑和上半坑都好比自己的孩子,“大儿子富裕了娶上了媳妇,小儿子也不能落下。”如今,下半坑得益于地理优势先富了起来,而上半坑由于保护区的因素,各项工作落在了后面。如何实现全村共同富裕?李茂华正在积极思考对策,依靠景区精耕“致富田”,寻求上半坑的致富道路。



热门专题
热门楼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