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欢迎来到磐安信义居!

群众抢着干的,干部放后头 群众不敢干的,干部带头上 ——记尖山镇湖上村党支部书记周红光

更新时间:2020-06-09 09:21:55

4610

来源:磐安新闻

5月28日,尖山镇湖上村党支部书记周红光因为放心不下村里的亮化工程,主动放弃了工会疗休养的机会,继续在工地上督工,“我们要打造夜间景观,依托皇城湖建设高端民宿集聚区,持续丰富湖上村旅游业态。”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12.jpg


错落精致的小洋楼,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依湖而建的长廊,曼妙美丽的荷花谷……来到湖上村就像走进一个“大观园”。这个曾经的集体经济薄弱、房屋破败、基础设施滞后的落后村,现如今已实现弯道超车,蜕变为省中高端民宿集聚的“优秀生”,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成了上海市民的“后花园”,有着“沪上人家”的别称。村民说,湖上村能有这么大变化,与1989年开始担任陈界村村干部的周红光是分不开的。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15.jpg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一米左右宽的机耕路。”农产品出不去,信息来得迟,周红光尝尽了交通不便之苦,村里走一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时候下大雨,一脚踩下去,鞋子都拔不出来。”


交通闭塞是导致村庄落后的根本原因,周红光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1993年,当时的陈界村通过不断向上争取资金、募集筹款、干部群众“认路”修路等方法,终于打通了进村道路。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18.jpg


路通了,交通便利了,但破败的村居又急待改造。2006年,陈界村启动第一期新农村改造,然而在村两委研究宅基地安置时,碰到了“僧多粥少”的难题。当时,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周红光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傻事”——让出自家一间半宅基地,优先安置给需要建房的村民。“只要有一户村民没有地基,我自己就绝不建新房。”2011年他让出投得的五间地基,2016年又让出三间地基……面对亲人的不理解,周红光解释说:“干部‘辛苦’多一些,老百姓‘幸福’就能多一些。”在周红光的带领下,陈界村完成第一次蜕变,村民们告别了危旧房,住进了小洋楼。


不过,不少村民为了建房欠下债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红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让村民尝到新农村建设的果实?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成了他的新目标。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22.jpg


距离陈界6公里的管头村,依靠乌石古民居率先办起农家乐,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这让周红光看到了发展农家乐、民宿的希望。为了让村民安心、毫无顾虑地开办农家乐,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周仲贤和村委会主任周红光当即表态,村里农家乐不形成规模,村民没致富,他们就绝不办农家乐。“老百姓富起来了,我们当干部的就成功了。”周红光“立据定诺”甘当村民的服务员、接待员。发展之初,他和周仲贤常常背着包到上海、杭州等地找旅行社谈合作;主动请缨到旅游推介会上帮忙,顺便发放一些名片传单为村里“吆喝”……周红光凭着执着和不懈,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为陈界争得一席之地。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25.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27.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30.jpg


2008年7月,当两辆满载上海游客的旅游大巴驶进陈界时,早在村口等候的周红光难掩激动,“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开花结果。”就这样,陈界村又迎来了一次蜕变,不久以后,一大批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办了起来。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湖上村已拥有农家乐54家,床位近1500个。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28万人次,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60万元。


微信图片_20200609091533.jpg


“现在村民富裕,客源充足,你也可以考虑开办民宿了。”在一拨又一拨村民的提议下,2017年,周红光家那“迟到”的地基终于在偏远的老鼠坞落地。2019年,“微雨心宿”开始营业,信守承诺的周红光也终于有了自家的民宿。


“当时就一个理念,群众抢着干的事情,我们干部放后头,但群众不敢干的时候,我们干部就要带头上。”扎根村庄三十余载,周红光身上透着一种豁达——看重村民的幸福,看轻自己的得失。

热门专题
热门楼盘
广告